遗书“不做穷人的孩子”的学生找回后更需关怀

发布时间:2015-09-08 16:44:24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摘要:“我死后,请不要再去烦其他人了……下辈子不做穷人家的孩子。”8月31日,在抽屉里留下“遗书”后,安徽省六安市高二学生陈祎(化名)离开出租屋,称要七日内“脱离”,引发网友关注。昨日下午,陈祎父亲陈超称,陈祎已经被找到。

    “我死后,请不要再去烦其他人了……下辈子不做穷人家的孩子。”8月31日,在抽屉里留下“遗书”后,安徽省六安市高二学生陈祎(化名)离开出租屋,称要七日内“脱离”,引发网友关注。昨日下午,陈祎父亲陈超称,陈祎已经被找到。(人民网,9月8日)

    一句“下辈子不做穷人的孩子”戳中无数人的泪点,让这个出走少年瞬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所幸的是,孩子找到了。但孩子回家,可以是新闻的终点,却不是孩子人生的终点,也不应是家庭和社会反思的终点,因为没有人愿意“不做穷人的孩子”的愿望留给“下辈子”。

    他写下“下辈子不做穷人的孩子”时,到底在想些什么?怎样的迷惘、无助才会使一个听话的孩子“计划很久”写下遗书?他所说的“穷人”到底是经济拮据、求告无门还是缺乏温暖、活得太累?到底什么事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促使他离家出走?孩子出走时,我们无暇细思这些,现在孩子回来了,家长和学校有必要弄清这些问题,对症下药,才能驱走孩子的“心魔”,让他珍惜今生,忘了“下辈子”。

    我们都为人父母,为人子女,大多数也都做过“穷人的孩子”,经历过囊中羞涩、倔强敏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时代。孩子的出走,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道沟坎,顺利跨过去,多年之后,这就是他青葱岁月中的一味调料,可如果跨不过去,就有可能成为心灵深处永远难以熨平的褶皱,能够帮助他的,除了自己,还有家长、朋友、学校和社会。

    对于父母和学校来说,既不可因其出走而斥责教训,也不可因“失而复得”而宠溺依顺,既要站在平等的角度,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进行沟通和交流,又要分析利害,告诫其出走轻生带来的严重后果,使这次出走成为他重拾勇气,重塑价值观的生动一课。

    对于社会来说,更应反思如何塑造不被“穷”拖住的价值观;反思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吃饱穿暖之余,不觉得心冷;反思除了工作赚钱,这些年我们还剩下了什么;反思怎样使“共同富裕”不是画在纸上的大饼,而成为拼搏奋斗可以绘就的蓝图。

    惟有如此,“不做穷人的孩子”的少年的出走和归来才有意义。

责任编辑:韦伟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查看精彩评论,请点这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