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案鉴定的质疑狂潮显现出信任的沉船

发布时间:2015-09-09 18:12:17   来源:羊城晚报  

摘要:在我们国家,有些事情是不需要开启脑洞就能预见到的,比如9月6日,南京市交管局公布了南京“6·20”宝马案的肇事者王季进的鉴定结果是“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你一看就可以做出预测,这一结果将引来狂潮般的质疑。

    在我们国家,有些事情是不需要开启脑洞就能预见到的,比如9月6日,南京市交管局公布了南京“6·20”宝马案的肇事者王季进的鉴定结果是“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你一看就可以做出预测,这一结果将引来狂潮般的质疑。

    鉴定结果一经发布,质疑之声果然如期而至。在发布结果的那条微博后面,数以万计的评论大多从各个方向和各个层面提出了疑问。在随之而来的相关新闻中,各种质疑可以用“排山倒海”来形容,连“国媒”新华社都提出六大疑问,而人民日报也刊文敦促南京方面要对宝马案的质疑做出更有力的回应。

    这些质疑主要包括:有没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这个病?为什么会想到要去做精神疾病鉴定?为何时隔两个月才得出鉴定结果?南京脑科医院是否有鉴定资格?是如何鉴定的?嫌疑人在鉴定过程中会不会说谎?嫌疑人什么身份?此前有无违法记录?……

    一些网民还翻出王季进肇事时车里的白色粉末变玉米粉,警方对其肇事时的时速和年龄陈述前后不一等旧疑。有的网民则直指“收了多少钱,干出这样的事”,“查查搞鉴定的家伙,查查后台是谁”,“他们说的连标点符号我都不信”……有人还编出了讽刺“段子”:“开啥车都是浮云,一张《南京市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证》才是行车必备品!居家杀人好帮手!”

    现有的资料告诉我们,王季进的父母都不是官员,也不是身家万贯的富豪。如果这个资料不假,那么这样的家庭背景能否让南京市交管局冒巨大的风险去为王季进开脱罪责?

    从常理看,王季进如果不是处于非常状态,他一定知道以每小时195.2公里的速度在城市道路上行驶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不但可能夺人性命,同时也可能夺己性命。

    当然,非常状态并不意味着王季进一定是“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发作,还有可能是指醉驾或毒驾。由于醉驾毒驾与驾车时“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突发在量刑上大为不同,所以质疑者担心王季进的撞车肇因会被往有利于他的方向改写。

    同样,从王季进把别人的车撞成碎片那时起,这一惨烈的交通事故就已进入公众视野的焦点,处理事故的警察也不是一两个,想在处理中玩猫腻既不容易也很危险——除非王季进拥有遮天蔽日的权力背景。

    那么,人们为什么只选择完全怀疑而不选择部分相信?一位网民的话最能反映其中的动因:“被骗了N次还要去相信的不叫理性,是蠢!”

    “被骗了N次”并非夸张的说法。我们不去历数大的谎言与造假,只说不大不小的谎言造假,就多到很难用具体数字来表达的程度。躲猫猫死,洗脸死,睡觉死,70码、七刀自杀,鱼是淹死的等等,在这些已经上了百度搜索词目的流行语背后,都关联着古灵精怪和令人疑窦丛生的事件。这些说辞的大部分已经被证实为谎言,有些未被证实为谎言的也难以自圆其说。

    “狼来了”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但“狼来了”的谎言却一直没有销声,甚至越喊越响亮。出自官方的谎言与造假,对社会信任体系的杀伤就像核爆后的放射性物质,能造成持久的伤害。

    正因为这样,每一次权力介入以及与权力有关的重大事件,疑问都如影随形地相生相伴。针对南京宝马案鉴定的狂潮般质疑声,就直观地显现了那艘沉没的信任沉船。如果信任的沉船还不能及时地被打捞上来并进行修复,那么不时出现的质疑狂潮将吞没的就不仅仅是信任了。

责任编辑:韦伟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查看精彩评论,请点这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