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自行车 如何换挡升级

发布时间:2015-09-28 18:28:15   来源:贵阳网—贵阳晚报  

摘要:“当初斥巨资建起的自行车通道,缘何难见一辆自行车在行驶?”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建成的首条自行车专用通道,投用两年多来,很多自行车已破损,部分车道已成人行道,亟待换挡升级。

    “当初斥巨资建起的自行车通道,缘何难见一辆自行车在行驶?”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建成的首条自行车专用通道,投用两年多来,很多自行车已破损,部分车道已成人行道,亟待换挡升级。(9月27日《贵阳晚报》)

    不妨换“花样”

    公共自行车破损了,背后的城市慢行系统也生锈蒙尘,甚至快行系统也被撞了一下腰。客观来说,以自行车通道为代表的慢行系统,需要配套成熟的城市文明,才能发挥预想中的作用。现在,公共自行车遭遇冷落,原因是不便民,车况很差,道路不畅,活动半径并不大,远近都用不上,所以很尴尬。

    显然,要想让公共自行车发挥作用,需要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作出改变,绿色出行成为常识之后,民众才会积极地从快生活过渡到慢生活。这意味着,政府和民间都不应拔苗助长,而是借助自行车道和公共自行车,日拱一卒地推动这份艰难的改变。

    那么,当前阶段如何推动公共自行车向前走一大步?笔者建议应当从自行车本身进行改革。骑过公共自行车的人都知道,自行车质量堪忧,速度根本上不去,借还过程稍显复杂。这样一来,它的吸引力就低了不少,不到迫不得已不会借车。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各地都进行了探索,有的提高了自行车质量,让其能够以比较快的速度前进。有的则换了其他花样,引进双人自行车、亲子自行车,不光能做代步工具,还可以娱乐。

    当然,公共自行车还需要更完善的治理,通过重新分配城市空间,保证慢行系统既要独立,也要和快行系统无缝对接。简言之,民众骑着车来到公共交通枢纽,然后坐上高速的公交地铁,之后再骑车来到工作地点,工作和锻炼两不误,下班也是如此。如果这么方便的话,市民何必拥挤在狭小的车厢里。

    而这一切,完全可从公共自行车换花样开始,把所有目光和资源吸引到慢行系统里,才能按部就班享受越来越多的慢生活。 赵查理(时评人)

    实用性和持续性

    记得初次到观山湖区,铺设一新的自行车专用道确实一下子就抓住了笔者的眼球,塑胶自行车道在城市里可不多见,得知这是政府为倡导绿色出行投入巨资而建,更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为民工程。

    不过如今再到观山湖区,曾经引起笔者关注的自行车车道已成了人们的步行道,很少有自行车通行,而在多个自行车站点,不仅数量不齐,摆放的自行车也大多是锈迹斑斑,站点旁的服务点也从未看到有工作人员值守——事情的发展往往和设立的初衷发生背离,自行车车道这一曾被广为宣传的服务公共设施似乎成了城市“摆设”。

    笔者以为,公共设施的修建和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立项之初就该考虑到其实用性和持续性的问题,已经有市民反映在观山湖区,日常骑行自行车由于坡度和气温等因素其实并不适宜,如果情况确实如此,那就要思考该项设施是否存在设计考虑不周的问题。此外,当区域内居民还不习惯使用公共自行车作为日常出行工具时,光扩大站覆盖率是否有效,能否考虑办理临时租借服务,让周末到观山湖区的市民多一种锻炼和游玩的方式。

    某种意义上说,每一处闲置的公共设施背后,都对应着一份失误,公共设施成摆设决不可等闲视之,而应深究其闲置背后原因,尽可能让其重获“新生”。 卓 苏(媒体人)

    做足“加减法”

    在笔者看来,此事需要积极找准对策。一方面,既然出了这个问题,我们相关职能部门就不应回避。另一方面,对于公众而言,完全可以积极把问题反映给有关方面,而不要停留在马后炮、事后吐槽上。当然,这就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尽快开通相关公共自行车意见反馈平台,及时把公众的意见、金点子吸收上来。

    从破题路径而言,其一,做好加法。做足基层服务性文章,把公众最广泛的需求切实吸纳进来,才能优化制度的善意。夏季多雨可以适当增配自行车专用雨具,上坡多,可以改装成变速自行车,增加一定的变速挡功能,增设小孩座位。说到底,不怕做不到,就怕服务不能与时俱进。

    其二,做足减法。把公众租用公共行车的手续、租金适当地能降低一下,把那些有问题、有故障的自行车及时替换下来。还有,公共租用的手续再减少一些,对那些不必要的环节再调整、瘦身一些。

    笔者认为,唯有做足上述服务方面的加减法,才能从根源上提升服务质量、进而激活那暂时性疲软的公共自行车服务。 纪 鹏(时评人)

责任编辑:韦伟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查看精彩评论,请点这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