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观众有隔阂的星战文化

发布时间:2017-02-16 18:05:02   来源:贵阳网-贵阳日报  

  有一种电影在你明知道它的故事、画面、风格是什么样子,而且无法保证自己在观看时会不会睡着的前提下,都还是要去看,基本上这类电影可以视为一种文化现象了。我在《星球大战》番外篇《侠盗一号》公映数天后,还是没忍住去影院看了它,结果不出乎意料,在看到一半的时候睡熟了过去,醒来时已经是熟悉的星战音乐旋律回荡在影院空间里,恍惚间以为身处1980年代。

  《侠盗一号》这个片名以及在故事格局上的下降一格,都不太像以往星战片。以往如《新希望》、《幽灵的威胁》、《绝地归来》、《帝国反击战》等,都是银河视角,向下俯视着地球,向上仰望着宇宙。而这次,一帮人抢劫了飞船,其中还有盲侠客甄子丹和“太空猛张飞”姜文,使得影片转向了颇为接地气的江湖视角。如果抛弃它的银河背景,把所有角色平移到毫无科幻色彩的警匪片类型中,故事一样成立,但至于好不好看,恐怕还得看个人口味。

  对于星战系列的最早记忆,停留在少年时期的VCD时代,如今能留下模糊印象的,是漫天黄沙的外星沙漠,亮闪闪的光剑,长相怪异浑身粘液的外星人,以及窜上窜下的飞船追逐……无论是星战迷还是非星战迷,星战电影所带来的启蒙意义是大致相同的,这个系列的电影,让许多青少年第一次把对外太空的想象画面落在了实处。星战迷随着长期的观影进入了影片纷杂的人物关系当中,对角色来源与交错如数家珍。而非星战迷则在最初的新奇过后,把视线转向了其他同样具有文化影响的系列电影身上。也有一大批人从来就没有关注过星战,他们觉得除了影片拥有一个伟大的创意设定之外,故事空洞重复,人物行为动力缺乏逻辑,没多大意思。

  在中国,星战电影的粉丝群相对来说是小众,更大众一些的是《超人》、《变形金刚》、《蝙蝠侠》、《蜘蛛侠》、《指环王》、《侏罗纪公园》等。一般来说,喜欢星战电影的观众,也会喜欢上述系列电影,不喜欢星战的,顺便也就将这些影片拒之门外了。但之所以星战系列能延续至今,重点还是在于它的预见性,简单地说,就是除了外星人我们还没看到真的以外,星战系列所刻画的机器人、反重力飞行、全息影像、激光武器、宇宙飞船、太空探索等等,都不是陌生的事物,有的已经在生活中得到应用,有的则通过大众媒体时刻感受到它们向生活逼近。

  星战电影是美国人的春晚,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的国民电影,正是因为它是一个复杂体。有观点说这个电影的创意源头和生命力来源,是建立在冷战思维基础上的,美国与苏联的太空争霸战,为星战电影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创作土壤。

  通过虚拟一场发生在太空中持续不断的战争,星战电影成功地把美国的“好战者”形象幻化掉了,一个致力于建立宇宙秩序的国度,是无暇顾及地球上那摊子烂事的,这比“上帝保佑美国”、“好莱坞英雄拯救地球”要高级多了。因此,好莱坞的拍摄主题由二战题材到谍战题材,再到9·11后的反恐题材,其价值观都没有星战系列宏大、高远。星战电影除了娱乐功用之外,还有一种致幻性,在这个系列的电影中,能看到畅想,能发现惊奇,唯独没有痛苦,为了省事,干脆连感情戏都很少设计,避免掉了痛苦产生的一大源头。

  文明的进步以及对战争的不断反思,使得再次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极大地降低。人们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也让虚构的星球大战仅仅会留存于文学层面。大家再也不会像上世纪那样迷恋与飞碟、外星人有关的信息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星战系列的科幻特征其实正在慢慢剥离,它更接近于童话,它的战斗场面,容易让人想到“全民飞机大战”小游戏,它的经典配乐,有着安慰人心以及催眠的作用,外星怪兽看上去更像宠物,影片的黯黑一面,逐渐被怀旧情怀所覆盖……

  起码在中国,星战电影尚且不错的票房,源自一帮中老年观众的厚爱,还有一部分青少年观众的好奇,当这两部分观众的兴趣渐失,后续星战电影的命运,将取决于它能不能像《侠盗一号》这样转换视角,把故事讲得更爆米花一些。

  韩浩月

责任编辑:赵子滟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查看精彩评论,请点这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