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六个导向” 教育改革坚定前行

发布时间:2017-02-27 21:05:16   来源:贵州日报  

  治国理政新实践—贵州答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中央明确上海市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一市两校”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单位,地处西部山区的贵州省没有列入其中。但是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责任担当,使贵州清醒地认识到,必须主动出击、力争进入全国教育综合改革的第一方队,才能集聚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强大正能量,最终实现省委书记陈敏尔提出的“用教育挖掉穷根、改变贵州”的目标。在各方支持下,2015年提出了《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教育部部长来到贵州与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签署协议共同推进贵州教育的综合改革,贵州省成为全国首个未被列入中央试点名单的教改试点省份,贵州教育的综合改革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2017年,我们要继续恪守自信、紧握定力,贯彻教育综合改革的“三不做”原则:超越发展阶段的事不做,不符中国国情的事不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不做,“蹄疾步稳、稳中有进”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取得新的发展。

  强化阵地导向,使教育意识形态的属性更加明确。教育是经济社会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经济社会形态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这就是教育的政治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忽略或者漠视教育的这种本质特征,在任何社会都是行不通的。我们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学校党建工作,重视中小学和民办学校的党组织建设,向民办高校和中专派驻党委书记,校长和党委书记负有同样的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好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严肃治理校园暴力欺凌,促进学校和谐稳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为学、以德施教。在政治的高度上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将从根本上确保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按中央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落实功能导向,使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更加彰显。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教育的基本功能。这个德,不泛泛,不空洞,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立德树人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持续增加普惠性学位,杜绝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加速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力争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省达标;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和质量提升,逐步普及高中教育;引导职业院校加强职业道德、职业文化建设,着眼未来、对接市场,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理顺地方高校管理体制,加大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现代教育治理能力。鼓励开放办学,完善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良性竞争、协同促进的关系。关注内涵发展,改革招生和评价机制,深化课堂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依法治教,加强学校章程建设,试点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重视和关心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强化待遇保障,维护师道尊严,鼓励教师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建立标准导向,使教育开放发展的路径更加科学。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办好“中国——东盟教育周”,落实贵州与教育部签署的推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合作备忘录,引进更多的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贵州教育不断向好。2012年,针对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我们提出“六个学会”:学会微笑、学会观察、学会说话、学会交友、学会家务、学会感恩,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标准而被广泛认同。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贵州一样可以产生标准。我们要打造更多的贵州标准、中国标准。贵州教育要同中国教育一样,既有开放的底气,也有开放的底线;既有虚心学习的自觉,也有自立标准的自信。

  突出问题导向,使教育回应关切的思路更加明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的需求愈加迫切。老百姓的普遍关切,就是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改革的重点课题。眼下群众意见最大的是“择校”,群众最关切的也是“择校”。化解“择校”痼疾,需要全社会的系统统筹和协同改革,涉及到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进程、户籍制度、社会评价体系等方方面面。在教育系统内部,首先要做好基于“多校划片”的“电脑派位”和指向资源均衡的师资配备,即落实好教师的均衡流动机制。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也是人民群众比较关心的贵州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各项教育主要指标中,贵州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连续5年超越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我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指标唯一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学段教育。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毛入学率也基本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现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不小差距,高校类型、科目、层次、结构不尽合理,同质化现象普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管理体制有待理顺等问题,也亟待我们遵照贵州教改方案稳步推进、“实”药去疴。

  树立精准导向,使教育扶贫济困的效果更加实在。精准扶贫,关键在精准。一是对象要精准,二是内容要精准。像“一个也不能少”的要求,就是对象精准,追求的是每一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逐户排查、建档立卡,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不会因为贫穷而辍学。而内容精准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对不同的族群和个人设计不同的教育扶贫项目。精准扶贫要求在内容上,不能简单用教师的人均收入水平或者学生的人均投入划线。学校建设上更不能在全国范围以投入资金多寡简单评判。今年,我们要继续在农村寄宿制学校推进“三改一配”工程,改食堂、改浴室、改厕所和配校医,紧紧扭住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出实效。

  回归常识导向,使教育服务民生的举措更加具体。教育要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做出贡献,这就是常识。让孩子们受到更好的教育,是过上好日子的首要标志。2016年中央对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做出新部署,我们要积极争取国家更多的支持和倾斜。在刚刚闭幕的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孙志刚省长向全省人民承诺2017年的第一件民生实事就是:压缩党政机关6%的行政经费用于教育精准扶贫;继续对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上高中、大学免除学杂费;在66个贫困县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蓝图已经绘就,只需奋力前行。贵州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在立德树人的康庄大道上将会越走越稳。

  (作者为国家督学、省教育厅副厅长)

  ■ 李奇勇

责任编辑:赵子滟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查看精彩评论,请点这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