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发布时间:2017-02-27 21:15:32   来源:贵州日报  

  ■ 高 创

  高等院校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事关高校的正确办学方向,事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战略性、全局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外错综复杂的新形势、新矛盾、新特点,给高校文化建设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冲击、新挑战。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高校越来越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冲击的前沿。面对这些形势和变化,高校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摆在重要位置,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决不给违反宪法和法律的错误言论提供传播平台和空间。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党中央对全国高等院校职能的基本定位。立德树人的“德”,不是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也不是资产阶级的道德,而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思想的马克思主义道德。立德树人的“人”,当然也不是科学知识意义上的人,而是科学知识和道德品质相结合而言的完整的人。新时期,高校要完成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把广大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之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高校教师群体数量庞大,不仅在年龄、专业、学识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也有各自的价值体验和价值诉求。马克思主义是破除消极思想的利器,是辨别错误思想的标准,只有不断对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让青年学生真正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觉抵制西方错误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只有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让青年学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进而改造世界。

  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求我们高校的师生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其教育目的就是要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对祖国、对民族、对社会、对人民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培育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情操,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后继有人。解决意识形态存在内容、存在形态的理论依据,必将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产生积极的、重大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

  高校要在学科建设、课堂讲学、科研立项、教材选用等方面,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权,坚持“研究探讨无禁区、宣传讲课有纪律”的原则,在重大政治原则上面坚定立场,在理论思潮上面鉴别吸收,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着力打造融通中外、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广泛接受度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

  思想教学工作是点亮精神的火炬,是吹响前行的号角。新时期高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要坚持立德树人工作的正确方向,进一步增强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就一定能够稳固党的社会基础、筑牢党的执政基础,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作者单位:安顺学院)

责任编辑:赵子滟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查看精彩评论,请点这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