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宜振和他的儿童诗创作

发布时间:2017-03-08 16:35:49   来源:贵阳网-贵阳日报  

  我和王宜振并不认识。因为我写给一个朋友的诗评文章转到他那里,他打来一个电话,说他是一个创作儿童诗多年的诗人,希望能为他写点介绍文字。这让我听了很犯难,犯难的原因不是我爱惜羽毛,更不是对儿童诗心存鄙夷;相反,恰好是出于对他所从事的事业发自内心的敬畏和谦卑,使一个诗歌的门外汉不敢贸然应允。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办公桌上便放了一大摞诗集,人却不见了。拿回家一看,首先打动我的是王宜振一种矢志不渝,十年面壁的创作精神。在一个物欲横流,以赚取更多的货币利润为惟一要务的时代里,一个人能三十年如一日,清心静守,打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屋宇是不容易的。没有一种执火前行而不惜焚毁的牺牲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

  这是一个完全自足的明亮世界。这个世界里,诗人用一双近乎纯情的眼睛打量着他所感知到的儿童生活。这个由春天、蝴蝶、露珠、乡情、游鱼、蟋蟀、飞鸟、纺车组成的世界,被诗人用无数妙不可言的喻体托起,使你惊叹大自然在这个人的内心并没有装上时光的轮子,一个内心流浪在儿童世界的人是不会老的。诗人用灵敏、纯笃、坚贞磨砺出的赤子之心,有效地保证了他的诗歌可以自由抵达孩子世界的中心。这个曾经被东方圣人老子描摹为“专气致柔”、抱朴守一的“如婴儿之未孩”,这个曾经被耶稣指认为进入“天国”的样板模式的“小孩的样子”,这个曾经被明代思想家李贽概括为认识本体的“童心”,现在在以王宜振为代表的儿童文学作家笔下,又一次得到有力的高扬和阐释。

  像大多数经过红色风暴洗礼的“文艺工作者”一样,王宜振笔下的事物充满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美好素质,而且在有限的意义上,我也承认,这种单纯的“抒情美学”的确可以帮助人,尤其是儿童——树立对生活的信心。但在成人看来,这个由天真的诗人营造出来的美好世界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这个由故乡、炊烟、春天、阳光、母亲、大地、雨水、花朵组成的“年龄乌托邦”有可能构成对生活的遮蔽。主要是链接了上世纪主流诗人浪漫主义情调的“积极向上,活泼乐观”有可能影响诗人对生活的深度掘进,也使王宜振的诗歌缺少一种现代性。

  这种创作观念促使我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儿童文学作家有没有必要把生活的全部真相告诉儿童?也就是说,我们在告诉他们春天的同时,有没有必要告诉他们“春天还会有狼?”一个作家或诗人有没有义务为孩子保守秘密?一个家长告诉我,她六岁的女儿每当雨天便对着闪电发愣,说那是“上帝在微笑”,可老师告诉她,闪电不过是正负电流相撞时,一个微笑的上帝便死了。看来,说还是不说,的确是一个问题。

  ■狄 马

责任编辑:赵子滟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查看精彩评论,请点这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