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的出路:公司化抱团发展

发布时间:2017-03-20 18:42:53   来源:贵州日报  

  【一线微观察】

  ■ 杨福全

  今年农历正月十五刚过,去紫云自治县四大寨乡采访,经过一个三岔路口时,眼前的景象让我暗暗吃惊,路边上有数百人之多,有大人有小孩。他们面前放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他们是在等待车辆的到来,乘车外出打工。我下车啪啪地拍照,他们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毫无怕生之感。

  记忆中,10年前,老家村庄里的人已掀起外出打工的风潮,但都是三五人一道,没有在四大寨乡见到的这么“壮观”。

  四大寨乡深处麻山腹地,距县城41公里,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贫困乡。全乡共有16个行政村,114个村民组,5525户25947人,其中少数民族2334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0%。2016年末,在册国办系统贫困户1442户5509人,贫困发生率21.9%。

  对于很多村民来说,外出打工确实能增加收入,但土地往往闲置甚至荒芜。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土地闲置或荒芜又是当今很多农村的基本现状。可是,青年时打工,年纪大了还能打工吗?能在城市留下的少之又少,他们最终只得回到村庄。

  可见,不管是外出打工还是在家务农,都需要盘活农村土地要素。且看关岭自治县花江镇莲花村,村里7户种植大户发起,135户村民以土地“零风险”入股,村委以村集体经济入股,共同成立了一个合作社,种植了1200亩火龙果,村民变成了股民。经过3年发展,2016年,500亩火龙果有了收成,135户村民得到6.2万元的分红,前景相当可观。

  再看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2012年时还是省级二类贫困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470元。穷则思变。村委会邀请有关单位对全村土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村民的土地入股合作社,形成了抱团发展的初步格局。土地入股合作社的村民到合作社务工,月工资2400元,入股合作社的土地产值有50%的分红,30%作为管理费用,20%作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主要发展金刺梨、李子、雷竹种植。经过5年的发展,合作社已发展壮大,村民收入也水涨船高。2015年,村民刘登国夫妻俩在合作社务工,务工收入57600元,土地入股分红26000元,这一年,刘登国家的收入达到83600元,大坝村村集体经济已发展到298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680元,几乎是2012年的3倍。

  “大坝村的产业将形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未来5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村支书陈大兴说,“大坝村要打造成山里的华西村。”大坝村是以合作社为引领、以产业作为支撑的。由此可见,村庄的出路,走公司化抱团发展是脱贫致富之路。

责任编辑:赵子滟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查看精彩评论,请点这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