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不忘初心 履职为民: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

发布时间:2017-03-24 09:23:26   来源:贵阳网  

岁月是无声的,却是最有说服力的,回望带有思想沉淀的岁月,是为了更好地启迪更美好的未来。近日,央视“三微一端”新媒体制作推出3集系列微视频《初心》,回溯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正定、宁德的生活、工作片段,多角度为我们讲述总书记深入基层,艰苦奋斗,仍不忘初心的人生体悟。

从梁家河到中南海这一路的选择、坚守,标注的都是为民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为缔造新中国的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斗争辉煌,源于人民立场;举世瞩目、壮丽辉煌的执政成就,在于保持人民立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前进,再创辉煌,必须坚守人民立场。只有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时刻牢记建党宗旨,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传承不懈奋斗精神,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任何困难,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人民大大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把人民至上作为矢志追求的价值取向,始终秉承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基本宗旨,坚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英雄的基本信念,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毛泽东当年把人民比作“土地”,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种子”要发芽、吐穗、结实,一刻也脱离不了“土地”。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不断集合起富有理想、勇于担当、不怕牺牲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以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为己任,抛头颅洒热血,艰苦卓绝、玉汝于成,前赴后继、甘洒热血为人民。正如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所憧憬的:“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就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和崇高追求!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模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亿万人民才死心塌地地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使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唤醒工农千百万;抗日战争时期,广泛发动群众,同仇敌忾,陷日本侵略者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解放战争,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28年浴血奋战,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历史告诉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执政的历史反复证明,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始终最为紧要。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强调“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发展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生涯中,团结领导人民,经过30年的艰苦创业,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30多年的改革开放、锐意进取,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走上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演绎了亘古未有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综合国力由弱到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商品由奇缺到充裕,经济结构由低到高;走出贫穷解决温饱,人民生活实现小康;告别单一公有经济,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对外格局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科学技术从重点突破,到全面创新;法制建设从无到有、从分散到形成体系,构筑起依法治国的坚强法律体系。

一部中国共产党执政史,就是一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历史证明,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继续前进、再创辉煌,必须坚守人民立场

坚持不忘初心,坚守人民立场,是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政治立场和行动准则,是党领导全国人民继往开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重承诺和责任担当。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八项规定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内的政治生态得以净化,党进一步密切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随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深入发展,世情、国情和党情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党领导和统筹全局的难度和挑战性也不断加大。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部分党员干部服务意识淡漠,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基础薄弱、信任缺乏,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时有发生。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强调党员干部的“赤子之心”、强化党员的群众观念和服务宗旨,充分体现了党面对矛盾问题的危机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也指明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根本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6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如何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始终做到为国尽忠、为民造福,坚守人民立场,具体来讲:一是要坚持人民的根本利益高于一切。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二是要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党奋斗的最高目的。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海纳百川的情怀,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论是深化改革,还是推进法治;不论是发展经济,还是治理社会,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事业、精准扶贫、调节收入分配等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增加获得感,提高幸福指数。三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形成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四是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执笔:中共贵阳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 连晓畅 中共贵阳市委党校写作组 )

责任编辑:赵子滟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查看精彩评论,请点这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