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探索旅游扶贫渐入佳境

发布时间:2017-04-11 17:28:16   来源:贵州日报  

  ■郑新立

  学与思

  近日,看了《旅游扶贫的贵州探索》一书,觉得眼前一亮,贵州的干部群众探索出一条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好路子,这就是旅游扶贫。

  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不仅是中国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生力军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舞台,也是实现扶贫脱贫的重要支柱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助推器。贵州及时开展专题研究,系统总结近年来旅游扶贫探索的成功经验,难能可贵,是对全球推进科学治贫的重要贡献,应得到广泛关注与支持。

  发展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是贫困地区增加农民收入最现实、最直接、增收最多、持续性最强的支柱产业,旅游扶贫可以让农民口袋“鼓起来”,让农民脑袋“富起来”,让乡村环境“美起来”。贵州抢抓大众旅游时代的先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实现全景式规划、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全力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旅游业实现了井喷式增长。“十二五”期间,旅游带动了64.7万人脱贫,到2020年还要带动100万人以上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美丽乡村建设“花茂路径”、特色产业发展“杉坪路径”、重点景区带动“梵净山路径”、“三变”改革推动“娘娘山路径”、民族文化创新“西江路径”、互联网助推“好花红路径”,实践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非常强,具有普遍意义,可以作为各地推进旅游扶贫的借鉴。

  书中收集的贵州全域旅游36个案例。坚持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多彩和谐的人文之美、质朴浓郁的乡韵之美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建设,使美丽乡村成为幸福生活的家园、增收致富的田园、观光休闲的公园、寄托乡愁的故园。“花茂村”2016年到访游客突破1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92亿元。文化是美丽乡村的“根”和“魂”,贵州用好多彩民族文化这个宝贝,开发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文化资源,通过加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丰富和打造文化活动、开发文化旅游商品等手段,重点推进民族文化产品化,为游客提供心灵之旅和精神盛宴,促进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天下西江千户苗寨、侗乡第一寨肇兴镇、万峰林下纳灰村、红色渡口土城古镇等令国内外游客魂牵梦绕,发展经验在全省全国很多地方复制推广。

  贵州的旅游扶贫不是“盆景”,而是“风景”,许多经验和做法堪为“样板”。《旅游扶贫的贵州探索》是2016年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的一项重要成果,内容实在、图文并茂,为了解贵州、读懂中国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在全国范围具有复制推广价值。   (作者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赵子滟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查看精彩评论,请点这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