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17-04-21 17:07:54   来源:贵阳网  

在贵州省2017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令中,把精准强化教育扶贫作为攻势重点之一。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系于精准。当此之时,决不能忘了“教育扶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我们必须补上这个短板。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教育扶贫为精准扶贫奠定了政策基础。在中国几十年的扶贫历史中,从中央到地方基本上都是平均主义的扶贫理念,扶贫模式也是搞一刀切。这种扶贫的政策与扶贫的模式实施几十年,成效不显著。丰富的存量资源依然未能被开发利用,山区里的人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上。习近平考察了这些贫困山区,提出的精准扶贫就是要求从中央到地方在“十三五”规划中,要科学规划扶贫项目尤其要总结过去扶贫政策与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科学概念,并把精准扶贫确定为2015年至2020年国家战略予以实施。精准扶贫首先要求各地方政府在实施扶贫措施之前,扶贫理念与扶贫政策要精准,对贫困地区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认识要精准。在实施扶贫的过程中,扶贫模式与扶贫措施要精准,扶贫先扶智,就是要把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首先予以扶持,提高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就要实施教育扶贫与教育开发,把教育扶贫与教育开发纳入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统筹规划与实施,既是对传统扶贫理念、扶贫政策、扶贫模式的创新,更是把人才发展战略放在扶贫战略首位制定扶贫规划。这样全新的扶贫理念奠定了精准扶贫国家战略的政策基础,也为精准扶贫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扶贫观念的转变,为扶贫政策的制定与扶贫模式的创新奠定了厚重的政策基础,更为扶贫举措实施奠定了政治基础。

教育开发为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人才支撑保障。精准扶贫以教育扶贫和教育开发为先导,把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的教育纳入精准扶贫国家战略统筹规划与实施,实现了开发扶贫观念创新与扶贫模式创新,这种创新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扶贫新概念,构建扶贫开发的新模式。扶贫教育与扶贫开发是重点通过教育提升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质量,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精准扶贫教育为先,才是真正抓住了脱贫攻坚的牛鼻子工程。

贫困地区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就是缺乏善于利用、善于开发、善于管理的人才。世界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强弱的竞争。精准扶贫教育为先就是要求转变传统的扶贫观念,把人才培养工程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统筹规划与实施,只要人才质量有了保障,扶贫脱困就有了希望。只要做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大文章,贫困地区的人才培养质量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只有贫困地区人口质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扶贫与脱贫是中国自建国之日起都始终高度重视的社会民生事业,几十年来虽然也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但脱贫的效果不显著,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自上任之始,高度关注贫困地区问题,并把精准扶贫纳入国家战略予以实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在实施精准扶贫中的意义,反复强调扶贫先扶智,要求扶贫政策、扶贫模式、扶贫措施,都务必精准到位,更要求通过扶贫解决贫困地区人口达到脱贫的目的。

责任编辑:廖国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查看精彩评论,请点这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