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从一颗拳头大小的心脏说起

发布时间:2017-05-10 14:11:39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原创稿  

  这两日,一张初三一模试卷点燃了微信朋友圈,其中的实验题先这样大段铺陈:大国同学清明随父母去陵园祭扫,为在陵园中长眠的先烈们献上鲜花。他凝望着烈士纪念碑追思良久,“那么多先烈坚守着让每一位受压迫的中国人都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强烈信念,出生入死、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真是令人敬佩!”此情此景,他不禁热泪盈眶,将手按在胸前下定决心,“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要倍加珍惜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铭记历史发奋学习,为祖国更加强大、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此时,他的这颗小小少年心装下的却是一个大大的中国。壮哉我中国少年!

  在题干如此铺陈之后,题意终于来了:请你利用自来水、电子台秤、一个底面直径和高均约为20cm的塑料盆、毛巾,结合自己学过的相关科学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来粗略测量自己心脏的体积。而此题的答案则是由于心脏大小与拳头类似,所以实际上这些实验器材都是为了拳头准备的,而选择将心脏放到水里测体积的考生,则会损失惨重。

  如此像“段子”的考题,实在令人哭笑不得,更令人匪夷所思。事实上,这样“新奇”的考题已经不少见了。自中考改革后,立在考生们面前的不再是“凶神恶煞”的大题,而是更加贴近生活,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是狭隘地定义于坐标系、滑轮组和化学方程式,而是放眼中国的过去与未来,懂得学习不止在于白纸黑字,意图让学生学习的路越走越宽。因此,近两年逐渐将试题与现实中国相勾连,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特别是,今年的中考考试说明中提出了五个“考出来”的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出来,把学生课堂学习考出来,把学生的基础、能力和9年的积累考出来,把从社会大课堂所学考出来。

  然而不如人意的是,虽然改革的方向十分明确,但“社会大课堂所学”与白纸黑字的试题有时总像是移植的器官产生了排异反应,虽然勉强将所谓的“创新部分”插入题中,但依然给人一种驴唇不对马嘴的“即视感”,被“坑”考生更是因为这样的“花式奇题”仿佛“哑巴吃黄连”。从很多层意义上,这样的“创新”,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事实上,改革的最大意义,不是硬生生逼迫考生在高压环境下获取所谓的“爱国情怀”“优秀文化”,而是希望通过这种创新的方式,使中国的少年更了解自己的祖国,从而替代在单调的偏难怪题中活生生刷出条件反射。但如“测心脏题”一般的“奇葩题目”,少年的爱国情怀与测试自己心脏体积完全不在一个语境逻辑上,这种题意与题干毫无关联,加入价值观、生活与文化元素却只浮于皮毛,如此硬生生的对接拼凑,不仅没有凸显改革创新的含义,反倒成为了一个严肃的“笑话”。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而如若我们一味追寻“歌德”,而忽略了“浮士德”本身,那么又何谈令学生理解“浮士德”的种种呢?

责任编辑:赵子滟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查看精彩评论,请点这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