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节日的涵义与意义

发布时间:2017-05-22 11:42:46   来源:贵阳网-贵阳日报  

  五月总是以“五一劳动节”假期开头的。“劳动节”的涵义是尊重劳动者及其权益,在电子化的今天,学者尤西林认为:要概括人类形形色色的活动特性,迄今没有比“劳动”更合适的概念了。他在最新一期的《读书》杂志发表文章,重新阐释了电子智能时代劳动的涵义和意义。

  作者对从日常动作到专业技术、从无语沉默到逻辑概念思维乃至人工智能制造的人类行为进行了普遍阐释。他由此得出结论,“劳动”具有二重性:谋生与自由。劳动的“谋生涵义”与“自由意义”,一现实一超越,既对立又统一,两者如影相随不可分离。人类无“谋生涵义”则无法生存,无“自由意义”则无法在区别于动物的人性向度上生存。“劳动”的二重性构成了人类从猿进化为人并支配全部文明的基本结构。作者也注意到,劳动的“自由意义”需要对“谋生涵义”进行超越性阐释才能显现。巫师是人类第一批专职阐释并守护“意义”者,亦即是知识分子的始祖原型。换句话说,任何时代的知识分子“思想史”都可以通过劳动的二重性这一框架来解读、辨析。

  如果说五月的“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更多是人文主义的产物,那么随后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夏节”就自然主义得多。《三联生活周刊》里的“立夏”是鲜笋、青梅、鲥鱼、枇杷、杨梅……一派暮春之后万物初熟的初夏之味。最新的《文史知识》杂志,索性在初夏时节做起了“二十四节气”的专题。新闻由头是,去年年底,中国“二十四节气”自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已有千年历史的时间认知体系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也就是说,从今年开始我们过的每一个节气,都具有人类意义。

  据《文史知识》的介绍,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天文、气象进行长期观察、研究的产物,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中既有表现寒暑往来物候变化的,也有反应气温高低降雨状况的,古人通过它能够直观、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古人渐渐形成了许多基于某个节气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这些方式、习惯慢慢就演变成了属于二十四节气特有的民俗,有的甚至还逐渐演变成为复合型的传统节日,这些习俗和节日无不寄托着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有些节气民俗已经逐步被简化,甚至消失殆尽,变成了一种淡淡的历史印记。如今,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这些有着高度社会性价值的节气民俗也被重视起来了。最近一期《出版商务周报》报道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绘本一书在短时间内销量两百万册的幕后故事。这是中国第一套画给孩子们的“二十四节气”图画书,书中主人公牙牙来到乡下爷爷奶奶家,在这个黄河流域的小村庄,她体验到一年中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二十四节气变化,渐渐听懂了大自然母亲的语言。书中,牙牙与牙爸的互动串联起了二十四节气的讲述线索。绘本向孩子们传达了这样的讯息:无论生活如何变化,我们应该关注农村,关注最纯的自然,关注我们食物的最初来源;自然有自然的语言,自然自身会通过天文、气象、植物、动物等告诉我们它们的秘密。

  由此可见,不论是人文节日还是自然节日,都有值得体味的涵义与意义。

    郑文丰

责任编辑:赵子滟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查看精彩评论,请点这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