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探索医疗扶贫“三惠”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7-06-23 19:52:46   来源:贵州日报  

  改革案例

  近年来,铜仁探索建立“普惠 特惠 精惠”医疗扶贫模式,有效解决群众看病贵难题,走出一条具有铜仁特色的医疗扶贫新路。

  推行“普惠”医疗,全面扶持普通患者。一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市8个县15所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县级公立医院人员财政工资补助比例,8个县级财政每年增加财政投入共达9300万元以上,大部分县将县级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比例调增到80%以上,最高达到90%。将医院门诊费用、住院费用等19项指标列入重点监控内容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内容,严控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二是提高医疗报销比例。出台《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意见》,提高一般疾病住院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例。取消门诊家庭账户,统一实现门诊统筹,调整一般诊疗费补偿为门诊诊查费和医药费二合一补偿,门诊补偿标准从50元增加到300元。至目前,铜仁市群众参合率从2007年的83.94%上升到99.43%,提高15.49个百分点,基本实现群众参合全覆盖。三是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将住院病历第三方评估机制用于监管医疗机构,全面规范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和收费行为。推行民营医院量化分级管理、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引导民营医疗机构健康持续发展。

  推行“特惠”医疗,重点扶持大病患者。建立重特大疾病“政策补、商业补、防疫补”长效机制,基本实现“有病愿看报销快、市级统筹报销多、商业再保报销高、特殊人群有救助、因病致贫有防范”目标。一是建立新农合大病保险机制。出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重特大疾病市级统筹意见》,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重特大疾病保险管理补偿办法,2013年在全省率先实施新农合大病保险制度。今年,实施城乡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将城镇居民纳入重大疾病商业保险范围,把大病保险报销封顶线从40万元提高到50万元,实现了城乡居民重大疾病商业保险全覆盖。二是建立重大疾病基金筹集机制。按照“财政补助、居民共筹、市级统筹”原则,建立城乡居民重大疾病基金。明确分段保险补偿标准,并从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基金总额中提取85%作为重大疾病保险费,按人均0.5元提取重大疾病再保险基金。建立风险调节基金,从基金总额中提取15%作为风险调节基金,用于因医疗补助政策调整后重大疾病医疗费补偿增加而导致保险基金透支风险调控,确保风险基金安全有效运行。三是建立大病医疗费用预付机制。规定凡参合群众因患24种重大疾病之一且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经区县合医局审核同意后,可向商业保险公司申请医疗费用预付,商业保险公司按参合群众医疗总费用的80%预付医疗费用。四是创建跨省就医直补机制。建立重庆西南医院、重庆新桥医院、重庆大坪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市肿瘤医院作为跨省就医直补试点,参合群众在这5家医疗机构治疗,出院时实行现场直补,个人只需缴纳自付部分。

  推行“精惠”医疗,靶向扶持特困患者。一是量身定制扶持政策。出台《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水平促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实行“一资助、两提高、两降低、两兜底”工作举措。一资助:就是在参照普通人群新农合等相关政策保障基础上,由民政、残联、卫生计生部门分别对低保户、残疾人和计生户等精准扶贫对象和困难群体实施资助参合。两提高:提高精准扶贫对象重大疾病补偿标准、基本医疗保险补偿标准。两降低:降低精准扶贫对象大病保险起付线、住院起付线,将救助保障对象单次个人负担合规医疗费纳入大病商业保险的起付线从6000元降低为5000元,在基层医疗机构住院或经转诊在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不设起付线,未经转诊的减半执行。两兜底:民政救助兜底和计生补助兜底。新农合及保险机构先按照“门诊统筹住院统筹大病统筹”补偿模式提高精准扶贫对象新农合补偿标准,民政和卫生计生部门再按救助对象属性分别按100%、70%和50%比例给予救助补助。二是先行先试抓好示范。将玉屏、沿河作为“精惠”政策试点县,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水平,探索总结精准扶贫经验,全面减轻了贫困人群的经济压力。

  ■ 贵申改

责任编辑:赵子滟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查看精彩评论,请点这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