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的主旋律

发布时间:2017-08-10 17:28:37   来源:贵阳网-贵阳日报  

  八月的朋友圈,远在内蒙古的“朱日和阅兵”与动动手指晒出的“这是我的军装照”交相辉映,追怀革命先烈的《建军大业》与彰显当代中国军人风采的《战狼2》风光无限。简言之,我们心中涌动着强烈的爱国情怀,自愿被主旋律刷屏了。

  纪念“八一”建军节的朱日和阅兵仪式,同时“解锁”了“朱日和”这一地点和“阅兵”这一仪式的历史内涵。朱日和,这个蒙语意思为心脏、勇气、胆量的地方,成吉思汗、康熙大帝曾经阅兵的场合,迅速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地道风物》杂志突发奇想:古代阅兵式,士兵们都会穿怎样的服饰?答案是:如果穿越回冷兵器时代,士兵们会披上一身铠甲,没它不行。文章写道,在战国时期,由于生产落后,不是所有步兵都能穿上青铜胸甲,能穿胸甲的是站在战车上作战的贵族。等到了汉代,铠甲才成了军队里的标配;后来,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征战,战马变得越来越重要,铠甲也变重了,它不只保护人也保护战马;唐以来,随着战争形式及武器的变化,铠甲的功能也逐渐开始有了新的变化。在盛唐时期,由于国力强盛,战乱平定,铠甲有了礼仪性的功能。随着火器的广泛应用,到了清朝中后期,铠甲已经逐渐从防御性的武器演化为用来代表身份的装饰性服装。

  不管是古代阅兵,还是“朱日和阅兵仪式”,多数人只能远观,无法参与其中。还好,朱日和阅兵当天,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一款小软件“这是我的军装照”,它能将个人照片合成不同时期的“军装照”。一时之间朋友圈被各种“美哭了”的合成“军装照”刷屏。大家以此表达着对解放军的崇敬和喜爱。

  《文汇报》发表评论说,长期以来,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的宣传,主要体现在传统媒体上,固然内容很好,信息量也大,但因传播形式不够丰富,对年轻一代来说,其精神价值不易入脑入心。而“军装照”成了传播红色文化有效而且高效的载体。作者得出结论,只要创新表达载体,红色文化、军人情结、家国情怀在民间具备的魅力将会喷薄而出。

  同时霸占影院大屏幕的《建军大业》和《战狼2》,也让业内外惊叹:主旋律电影原来也能引发这样的狂潮。《国家人文历史》趁势盘点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发展史,以此梳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历程。毕竟,说起主旋律电影不得不提八一电影制片厂,那些经典的电影,那些靠着老一辈艺术家精湛演技撑起来的电影,无论过去多少年都值得回味。

  文章写道,新中国“前17年”电影事业还刚刚蹒跚起步,而八一厂无疑是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重镇和军旅题材电影的主阵地。当时的工作人员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很快就拍摄了《英雄虎胆》《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万水千山》《海鹰》《奇袭》《林海雪原》《哥俩好》《野火春风斗古城》《农奴》《地雷战》《地道战》《苦菜花》《狼牙山五壮士》等一大批军旅题材优秀影片。

  这些影片一方面书写了艰苦卓绝与波澜壮阔的战争历史,承载了新中国建立的激情记忆和坚定信仰,肩负着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与表达,更赋予了宣传革命,歌颂英雄,鼓舞人民的话语权威。从这个意义上说,“前17年”八一厂基本是支撑了红色经典的半壁江山。

  另一方面,这些影片又朴实自然地真实还原和艺术再现了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以及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以其简朴的叙事风格和真挚的镜像语言感染了亿万人的心。所以这些主旋律电影在当时也是用心去制作的。老一辈的人们在看这些电影时,就像我们今天看《战狼2》一样,点燃了他们的梦想与激情。

    郑文丰

责任编辑:赵子滟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查看精彩评论,请点这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