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锋

发布时间:2018-07-16 11:37:57   来源:贵州日报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除国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其职责外,公民个人、社会公众,不能只当旁观者,而应该是先锋队,是一个可以发挥更加主动、积极和创造性作用的庞大群体。

  短短五年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专门给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发来贺信,足见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对贵州多年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和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工作的充分肯定,对走绿色发展之路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的强大决心。 

  诚然,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涉及到一系列的战略定位、顶层设计、制度体系建设和行动计划实施。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这提示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除国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其职责外,公民个人、社会公众,不能只当旁观者,而应该是先锋队,是一个可以发挥更加主动、积极和创造性作用的庞大群体。

  首先,优美生态环境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方面,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来自普通公众的广泛社会感知。《大学》言人性,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哪怕是细微差别,都有着天然的敏锐感知。实际上,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期盼“更优美的环境”。择地而居、追求“更优美的环境”已经成为人们努力工作的强大动力之一,生态环境利益也成为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一。而这种鲜明、生动、具体而又广泛存在的敏锐感知,正可成为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利器。生态环境质量的检测和监测数据主要靠仪器,这很科学,但它也有布点和选样之限,而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监督也多是通过电话投诉,此外,还有大量生态环境数据要靠调查统计上报而来。现在,我省大力推进大生态与大数据融合发展,推动环境大数据监控全覆盖。在此过程中,公众可以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和破坏污染行为进行电子信息留痕和标注,职能部门利用多维地理信息系统、智慧地图等,提高公众参与度。对这些源自公众的生态环境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加工,构建全天候、多层次的智能多源感知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升政府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治理能力和精细化程度。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对社会公众普及生态文化、培育绿色发展意识,推动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共识。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着力点之一就是在家园建设、个人生活层面,帮助公民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因此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十分重要,但生态环境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把生态文明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编制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读本、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上。关键是要让普通民众生发出“生态行动”、能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使环境更优美,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行动”教育不同于传统教学“一对多”的课堂知识灌输,它需要公众在具体生态环境场景的参与和行动,通过多元视角的感知和探访,深入调研、发现问题,提出并改进方案,向公众展示,促使利益相关各方平等交流对话,积极反馈并付诸实践。由此激发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社会公众通过“生态行动”参与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动力,在推进绿色发展中实现公民个体的共同成长。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发挥环保公益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的作用。比较贵州、江西、福建等省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实施方案》,发现贵州注重聘请水利、环保专家、社会组织负责人等担任“河湖民间义务监督员”,而江西则注重社会参与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并专门制定《江西省环保社会组织行为规范指导意见》,依法保障其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等环境监督的权利。实际上,在生态文化普及、生态环境教育、社区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环保公益组织可以利用其专业服务能力,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业务培训,提升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生态行动”能力,协助相关职能部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并依法开展环境公益诉讼。甚至有些具有“走出去”能力的人,可以参与国际合作交流,通过民间交往讲好中国环保故事。这也就是在“各国人民”的层面落实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加强国际社会合作,共同努力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同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清华大学哲学博士、贵州省社科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徐倩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查看精彩评论,请点这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