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评】大力推进文化扶贫

发布时间:2019-01-31 08:18:08   来源:贵阳网-贵阳日报  

  刘慧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地处西南山区地带,海拔高,种植农作物难度大,收成过度依赖于自然天气,大多数少数民族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原因,受教育程度较低,深度贫困和慢性贫困状况较为普遍。贫困造成了社会矛盾突出,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全省贫困情况从宏观上来看,贫困人口多,分布广且不均衡,贫困底子深;微观上呈现了“四多四少”的现象,一是多数贫困人口都是纯粹务农者多,非农劳动相对较少。二是恩格尔系数高,收入中大部分用于购买基本食物需要,生活质量低。三是多数贫困人口家庭存在异质情况的较多,如残疾、未成年子女较多、慢性疾病等,而一般情况家庭贫困相对较少。四是追求生存理性的相对多,追求发展理性的相对少。由此,可以看出当前贵州省的脱贫攻坚任务相当艰巨,因此,我们要以习近平扶贫思想为指导,做好顶层设计,科学、精准调查贫困现状,找到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才能使贵州省扶贫工作实现破解难题、弯道取直、后发赶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扶贫的重要意义、扶贫的实施路径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指出,“我们应紧紧抓住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这条主线,大力推进文化扶贫,努力助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智慧的结晶,文明进步的基础,与人的生命过程紧密相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源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展现。扶贫工作的实践有待于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发挥人的精神力量,因此,通过文化扶贫可以激发贫困人口的主体能动性,实现励志的效果;可以提升人的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因人致贫的原因;可以激活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脱贫。

  文化扶贫可以激发贫困人口的主体能动性,实现扶贫扶志的效果。贵州大部分贫困地区贫困程度较深,恩格尔系数较高,所以大部分贫困人群仅仅局限于追求生存理性,而不会从长远实现发展理性。因而,他们的脱贫目标,仅仅是实现温饱,解决当前基本物质需求的问题,在许多贫困地区常常会出现“今朝有酒今朝醉”“短视”“社会参与度低”“等靠要”的不断脱贫又不断返贫的现象。他们认为只要满足今天的物质需求,绝不会去想明天。文化扶贫可以从根本上激发人的主体能动性、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从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人口励志的效果,实现从精神到物质的脱贫。

  文化扶贫可以提升人的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因人致贫的原因。传统的扶贫主要是从经济物质上进行辅助,而贫困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既要从经济上加强扶持,更需要加强智力开发。扶贫不仅要扶物质,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贵州大多数贫困人口都是纯务农者,只有少部分的是非农劳动者。因而造成他们只能进行低技能的工作,难以充分就业,所以在扶贫过程中,应通过文化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技能,使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劳动力更好地融入工业化、城镇化过程,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

  文化扶贫可以激活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扶贫要重激活内生动力,这是消除贫困的治本之策。扶贫的目的是为了使贫困人民真正地脱贫致富,而不是解决目前的暂时困难。而这一切则决定于处于贫困中人民真正认识到自身贫困的原因在哪里,并根据原因找到脱贫的正确途径和方法。文化扶贫可以从内向外激发产生脱贫的动力,实现可持续脱贫。

  习近平扶贫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扶贫思想,全面把握其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领会“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用文化扶贫引领贵州脱贫攻坚战,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夺取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作者系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赵子滟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查看精彩评论,请点这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