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评论:让安居与乐业同行

发布时间:2019-04-17 10:11:35   来源:贵州日报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五个体系”建设已然为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做好谋篇布局。只要我们勇于创新、苦干实干,沿着这个脱贫目标推进,定能让“安置”与“安心”同在,“安居”与“乐业”同行的图景更加美丽。

  “认真总结各地经验,了解搬迁群众期盼,统筹脱贫攻坚各类资金资源,切实加大对已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力度,全力推进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融入等各项工作,大力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安全感,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近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在我省黔东南州召开,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为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提供了遵循。

  188万人怎么搬?搬出后怎么办?以易地扶贫搬迁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窘,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按照规划,我省在“十三五”期间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占全国搬迁计划的15%,是全国搬迁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省份。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在全国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炮”。截至2019年3月底,全省共建成集中安置点925个、住房43.9万套,完成搬迁任务140万人。这份即将完成的“军令状”,既兑现了群众期盼,也诠释了打好易地扶贫搬迁这场硬仗的“贵州作为”和“贵州担当”。

  “四两拨千斤”需要既用实劲,也用韧劲。搬出大山的群众如何才能稳得住、能致富?这是摆在全省干群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为此,我省出台《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意见》及7个配套文件,作出了全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的制度性安排。“五个体系”实现了将“挪穷窝”与“拔穷根”并举,不搞一建了之、一搬了之。从以搬迁为主向后续扶持和社区管理转变,以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四大要素”配套建设为重点,建立和完善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长效机制等,这些创造性的探索,使我省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路子。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是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往哪里搬?搬后的生产生活怎么安排?搬后的耕地如何处置?搬迁后如何融入新地?面对这一系列难题,无论是哪种安排,都得切实保障搬迁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让他们的利益最大化,才能最终实现搬得来,稳得住,有发展,有奔头。

  从2015年6月打响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以来,全省各地纷纷行动起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探索合适自己的易地扶贫搬迁之道。贵阳市的“六大工程”增强后续发展能力、遵义市的“五化”联动完善配套服务、六盘水市的“五有”格局增强群众认同感和归属感;安顺市的“五聚五强”释放政策红利;毕节市的“五抓五强”助增收保稳定……这些探索,无一不在证明,我省广大党员干部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实绩的要义回归于“实”,以扎实的工作、实在的成效,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提高贫困群众的满意度。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易地扶贫搬迁是实打实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从乌蒙山区到武陵山区,再到滇黔桂石漠化地区,我省各市州在狠抓“五个体系”建设的同时,纷纷结合自身实际,用创新的笔触书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毕节狠抓党建工作,为搬迁群众发展打造强大的“火车头”;铜仁的跨区域搬迁创造了“铜仁经验”;黔西南的“新市民”计划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激励他们铆足了劲谋发展……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省搬迁群众对政策执行满意度为99.38%,住房满意度99.38%,配套公共设施满意度99.07%,后续扶持措施满意度98.14%,这就是我省努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最好佐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搬出来换个活法,能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但更多的获得感源于贫困群众未来生计有着落,持续增收有门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五个体系”建设已然为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做好谋篇布局。只要我们勇于创新、苦干实干,沿着这个脱贫目标推进,定能让“安置”与“安心”同在,“安居”与“乐业”同行的图景更加美丽。(于甬)

责任编辑:高春春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查看精彩评论,请点这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