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评论:给“野草莓”更多的关爱与希望

发布时间:2019-04-19 10:50:11   来源:贵州日报  

  促进人才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向乡村流动,给予“野草莓”更多的关爱与希望,让乡村教育的灯火更加明亮,有助于燃断贫困的代际传承,让更多的农家子弟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今年12岁的吴楠楠,家住河南周口市太康县杨庙乡陈庄村,家里只有几间不起眼的破旧平房,但其中一个房间里却摆满了图书,是附近孩子们最喜欢的“图书馆”。吴楠楠的舅舅陈纯新表示,“这些书最开始都是楠楠和她妹妹两个人一起捡垃圾的时候捡回来的,一本本擦干净、收藏好。”(4月17日 澎湃新闻)

  对读书充满热情和渴望的农家子弟,在废旧图书里面发现了“精神富矿”;“捡废品捡出图书馆”点亮了寒门子弟的文明之光与希望之灯,让他们的成长之路,有了更多的光亮与温暖。

  与城市孩子相比,乡村散布原野的“野草莓”,不仅面临着家庭资源、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失衡,也面临着社会流动渠道的单一与逼仄。对于乡村儿童而言,暂时处于社会底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失去了人生上升的希望;当乡村儿童对“知识改变命运”失去了笃定的价值认同,当他们被甚嚣尘上的“读书无用论”浸润和裹挟,就会陷入“辍学-打工—结婚生育—打工”的出路单一化、人生定型化,让“出身越差,上的学校越差,将来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成为一种坚硬的现实。

  乡村缺乏公共文化产品,“捡废品捡出图书馆”只是乡村儿童一种无奈的“自我救赎”。和城市孩子一样,乡村的“野草莓”也需要更有品质、更有营养的文化和精神养分。当孩子们的精神诉求与情感需要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及时、有效满足,他们便将注意力聚焦在虚拟世界里,沉迷在短视频和网游里难以自拔。

  吴楠楠热爱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舅舅陈纯新这一爱写诗歌、散文的文学爱好者的影响。尽管在世俗的眼光里,贫穷的陈纯新谈不上成功,甚至还是某些人眼中的失败者和无能者,但他却在无形之中成为一名“燃灯者”,照亮了吴楠楠和许多乡村儿童前行的道路。

  促进人才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向乡村流动,给予“野草莓”更多的关爱与希望,让乡村教育的灯火更加明亮,有助于燃断贫困的代际传承,让更多的农家子弟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让教育点亮每个人的希望之灯”,乡村的“野草莓”也要有春天。(杨朝清)

责任编辑:高春春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查看精彩评论,请点这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